一、验收比对基本要求
1、完成CEMS安装、初调后,CEMS连续稳定运行时间不少于168 h(数据采集、传输符合HJ 212),可进行72 h调试检测(调试期间不允许计划外的检修和调节),调试结束继续稳定运行168 h(数据采集、传输符合HJ 212)后可进行比对验收。所以我们在进行验收比对之前务必要与企业确定好是否按照HJ 75、HJ 1286、HJ 1403标准进行了调试并出具了调试检测报告,否则比对验收是无效的。
2、标气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不确定度≤2%),或使用高浓度标气经配气仪(精度≤1%)稀释获得。
3、光学法颗粒物CEMS校准时,必须进行全光路校准:一般为激光散射法,分为激光前散射和激光后散射。
4、抽取式气态污染物CEMS在站房进行验收(非手工实际样品)时,标气应由站房校准管线输送至烟道上的采样探头处,再由输送管线回至站房分析仪。【注:采样探头处包括烟气过滤装置。】
二、验收比对流程
1、 颗粒物
1.1 零点漂移、量程漂移准确度(手工实际样品)开始前一天或者当天先校准颗粒物零点、量程并记录读数,待准确度采样结束之后,测定并记录零点、量程,随后校准零点、量程,零量漂做一次(也就是一个初始值,一个最终值)即可,两次零量漂间隔至少6h,建议24h,与其他因子时间一致,而且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准确度。
零点漂移计算:与初始值绝对误差/仪器满量程值量程漂移计算:与初始值绝对误差/仪器满量程值;
1.2 准确度与在线同时段采集五个颗粒物,每个颗粒物保证至少一个立方(如果只出非CMA验收比对报告,可以不用管采样时长,如果需要出CMA检测报告,建议每个样1h同时满足一立方)绝对误差:与参比数据绝对误差的均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均值/参比数据均值
【注:①计算误差时采用相同状态的颗粒物即可,可以是实际状态也可以是标准状态,与调试时的只针对实际状态不一样。②验收时,企业要正常生产,需要进行工况的调查与确认,标准原文如下:】
2、气态污染物与氧气、非甲烷总烃、CO、HCl检测方法
2.1 零点漂移与量程漂移
2.1.1 气态污染物与氧气
检测启动阶段,需完成零点与量程的校准并记录初始读数(该步骤与示值误差的初始操作流程一致)。校准完成后,至少间隔6小时再次测定并记录零点与量程数值(准确度检测需安排在这6小时期间进行),漂移计算方式与颗粒物漂移的计算方法相同。【注:建议将间隔时间延长至24小时,以与其他检测因子的时间标准保持一致,同时预留充足操作时间。具体流程建议为:记录初始零点与量程读数后,依次开展示值误差、响应时间检测,最后进行准确度检测】
2.1.2 非甲烷总烃、CO、HCl
此类物质的漂移检测流程具有特殊性:验收前24小时需先完成零点与量程校准,并记录初始读数;验收当天的操作步骤与2.1.1章节中气态污染物、氧气的检测流程一致。相较于依据HJ 75标准检测的其他因子,非甲烷总烃、CO、HCl的漂移检测多增加1天准备时间,即提前1天完成零点与量程校准并记录初始数据,待次日(与前一次校准间隔满24小时)再次校准零点与量程。验收工作结束后(建议再间隔24小时),记录最终的零点与量程读数,漂移计算方式同颗粒物漂移。
2.2 示值误差
首先按照与漂移初始值检测相同的步骤,完成零点(通入零气)与量程(通入量程80%~100%的标准气体)校准,两者可共用校准数据。随后按“零气→高浓度标气→零气→中浓度标气→零气→低浓度标气”的顺序通入标准气体,其中高、中、低浓度标气分别对应量程80%~100%、50%~60%、20%~30%的标气;若低浓度标气浓度高于排放限值,需额外通入浓度低于排放限值的标气。
上述流程重复3次,取3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计算示值误差。对于非甲烷总烃(量程>100 mg/m³)、CO(量程≥200ppm)、HCl(量程≥100ppm)、二氧化硫(量程≥100 ppm)、氮氧化物(量程≥200 ppm)及含氧量,示值误差计算时以标气实际浓度为分母;其余情况则以满量程数值为分母。示值误差检测仅需开展1天。
要点:当非甲烷总烃的参比方法浓度与排放限值均<50 mg/m³时,示值误差需采用绝对误差的计算方式。
2.3 响应时间
2.3.1 气态污染物与氧气
先通入零气,待检测数值稳定后,切换为通入量程气,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当读数开始变化时记录为时间T1,读数持续上升至量程气浓度90%时记录为时间T2,响应时间为T1与T2之和。该操作重复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响应时间检测仅需开展1天。【注:可结合示值误差检测中的高浓度标气通入环节同步进行】
2.3.2 非甲烷总烃
通入零气至检测数值稳定后,通入量程气并立即启动秒表,从读数开始变化到上升至量程气浓度90%的时间段记为时间T。此操作重复3次,取平均值,检测周期为1天。【注:可结合示值误差检测中的高浓度标气通入环节同步进行】
2.3.4 一氧化碳、氯化氢
操作流程与非甲烷总烃一致:通入零气至数值稳定,通入量程气的同时启动秒表,将读数从开始变化到达到量程气浓度90%的时间记为T。重复检测3次后取平均值,检测仅需1天完成。【注:可结合示值误差检测中的高浓度标气通入环节同步进行】
要点:建议使用经检定/校准合格的秒表开展计时操作。
2.4 准确度
2.4.1 气态污染物与氧气
单次数据测试时长为5~15分钟,至少需获取9组数据对,检测周期为1天,所有数据均需采用标态干基浓度。【注:测试前可关闭反吹功能,或提前咨询、确认反吹时间,测试过程中尽量避开反吹时段;若未避开反吹,可额外增加1组数据检测,报出结果时需同时呈现该组数据,并备注其不参与比对分析。后续同类检测均按此要求执行】
2.4.2 非甲烷总烃
检测流程与气态污染物、氧气一致,单次数据测试时长需满足2~3倍分析周期,通常5~15分钟即可符合要求。与其他物质不同,非甲烷总烃的准确度检测需连续开展3天。【注:需特别注意非甲烷总烃准确度检测“连续3天”的特殊要求】
2.4.3 一氧化碳、氯化氢
检测流程同气态污染物、氧气,单次数据测试时长不低于5分钟,检测仅需1天完成。【注:需确保测试时长与手工分析方法标准要求的时长相匹配】
最终根据污染物浓度范围(以参比方法测得的9组数据平均值为准),确定准确度计算需采用相对准确度、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中的某一种方式:
相对准确度计算公式:(9组数据对差值的均值 + 置信系数)÷ 参比方法3天数据均值
置信系数计算方式:由9组数据对差值的标准偏差与t值(统计量)计算得出
2.4.4 流速、温度、湿度
流速、温度、湿度的检测周期为1天,每天至少测定5次,单次测定时长为5~15分钟。其中,烟温准确度仅计算绝对误差,流速准确度仅计算相对误差,湿度准确度需根据参比数据范围选择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的计算方式:
绝对误差:在线检测值与参比检测值差值的均值
相对误差:(在线检测值与参比检测值差值的均值)÷ 参比检测值均值
转自:生态环境检测